“你们真是过日子人家”2008年8月13日,省委常委、宣传部长衣俊卿在齐齐哈尔高等师范专科学校视察临行时的这句话,至今仍然让学校的所有领导感动并骄傲着。是肯定,也是希望,提起当时的场景,党委副书记李云海依旧满脸兴奋。“真是过日子人家”这不是简单的一句赞美,背后凝聚了太多的心血和故事,在齐齐哈尔高等师范专科学校的采访就是从一些小故事开始的。
齐齐哈尔高等师范专科学校是三校合一的“产物”。2004年,由师范学校、幼儿师范学校和教育学院学历部分三所院校组建而成。占地面积8万平方米,建筑面积4.2万平方米,财政存款324.1万元,固定资产4000万元,16个专业,2734名在校生。这组数字就是当初三校合一时的全部家当。
“必须要厉行节约、勤俭办学,努力使每一名教职工都树立师范的光荣传统,挖掘潜力,降低消耗,节约资金干大事。”新的领导班子发出了这样共同的声音。四年的时光悄悄流逝,校园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:2008年底,占地面积达28.4万平方米,建筑面积10余万平方米,固定资产总值2.07亿元,各类专业发展到30个,在校生达到5000多人。这组数字证明了学校已经进入了快速、良性、科学的发展轨道。
节约是要有账可算的。听说薛宝林是出了名的“抠门儿校长”,有一次去哈尔滨开会住宿,打折后180元的宾馆他还嫌贵,硬是拎着包找到了80元一晚的旅店。薛校长两年前带人去吉林调研,4个大老爷们儿一顿午饭花了60多块钱,还吃得挺好。办公室的工作人员说,类似这样“经典的”节约小故事很多人都能说出一、两个来,学校的领导去省城开会都尽量当日返回,有的住亲戚家,很少拿住宿票子回来报销的。还有的领导把家里使用率偏低的电风扇、饮水机都折腾到学校来用。一份《齐齐哈尔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建设节约型校园实施方案》也是两面打印的,上面写着:“提倡用钢笔书写,减少一次性签字笔芯、一次性纸杯等办公用品的使用量,办公用纸双面使用,倡导校内饮食点不使用一次性餐具”等等,方案十分细化,操作性很强。一点一滴的节约习惯就在这一条一款的明文规定中养成了。
后勤处处长王岩指着远处的一座1200多平方米的体育馆说:“这就是由原来的一个废弃车间改造而成的,费用不足70万元,而要新建一座同等规模的场馆,没有200万元资金是挡不住的”。小工程自己动手改造,大工程就在竞争中“尝甜头”。他说,2005年学校建设教学楼、饮食中心和学生公寓,水、电、气、热以及校园道路等附属设施工程,投资额将近1.5亿元,就是全部公开向社会发布工程公告,通过规范操作,集中招标,选择最好的施工、监理队伍,这项工程保质保量,学校拿下了117万元的节约资金。
“量化管理,定额用能”是从制度建设上着手加以节约的又一个法宝。根据常规用量经过测算,对用电、用水等进行定额,实行一卡通“校园卡”刷卡消费,超额部分由个人掏腰包。校园内各教学、办公楼用电,也根据实际和季节特点,改为双管单开,节约用电资金近一半。仅节能水箱的使用,3年来节水资金就有近20万元的账目可算。刚从浴池出来的07级学前教育专业的李刘红同学说:“现在洗澡也是刷卡,洗一次一元钱就够用,杜绝了淋浴喷头长流水现象,开水房打水刷卡一次也就是一毛钱,很便宜。”她说,通过节约型校园建设活动,不管是在学校还是在家里,同学们都养成了随手关灯、关水龙头的好习惯,挑食、倒剩饭、剩菜的浪费现象也没有了。
文化校园的建设需要时间的积淀,更需要智慧、用心和支持。百年春风化雨,百年春华秋实,始源于1906年的齐齐哈尔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已经走过了103年历程,变迁的是环境,不变的是艰苦创业的光荣传统,是严谨治学的优良学风。悠悠师乡,桃李芬芳,如今从学校毕业的10多万人中许多人都成为了学者、专家、教育教学骨干。校史展览馆里薪火传承、严谨治学、星光灿烂等篇章就是对文化型校园建设的最好诠释。
活动是载体,传达的是一种文化,是一种精神。学校以升旗仪式、开学典礼、学生表彰大会及重大节日、纪念日、重要活动为契机,开展系列教育、纪念活动,增强了学生勤奋学习、爱国爱校、报效祖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。“每人一书一评”活动,激发了广大同学的读书热情;“厚积薄发”有奖知识问答活动,激发了同学们阅读的积极性;“异乡感言”活动,散发着青春气息的文章里渗透着同学们对第二故乡的深厚情感……著名教育家、哈尔滨首任市长刘达(又名刘成栋)1989年题写的“敦品砺学、重教爱校、求真务实、为人师表”成为齐师专的校训,勉励着一代又一代的齐师专人为学校尽心,为母校尽力。
走出齐齐哈尔高等师范专科学校,脑海里总是闪着这样的画面:有山、有花、有草,每一个景点都造型各异、典雅精致,一年四季有绿树,处处有鲜花,暮色里优美的“绿色学校”笼罩着团结、进步、文明、和谐……
|